發布日期:2023-08-15 14:35:38 來源:
黃河文化博物館: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博物館位于劉家峽水電站大壩北側,本館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治水文化主題景區,全國唯一的水電博覽中心,也是永靖城市標志性門戶。于 2013 年底動工建設,2016 年 4 月 27 日正式落成開館。本館以“黃河情·水電魂·中國夢”作為布展主題,它是以黃河為宏大的敘事背景,將黃河文化、黃河治理、黃河水電、黃河風光等內容精心編排,運用高科技展覽手段,給觀眾以文化的滋養和精神的洗禮。博物館布展總面積 8000 ㎡,展館共分四層。以“文化、治理、水電、景觀”四個分項主題統領四個樓層的展示內容。豐富多彩的展示內容,生動有趣的布展形式介紹了歷史悠久的黃河文化,展現了黃河治理取得的卓越成就,反映了黃河流域永靖縣周邊的風土人情,憧憬水利水電事業發展的美好明天。
一層大河夢·中華源,包括序廳、水與人類文明、黃河文化大觀、黃河文化擷英三個單元展區;二層薪火相傳·千秋偉業,設置情系黃河、黃河治理歷程、治黃名賢、建設者之歌、3D 主題影院等展區,中央天井區域設置穹幕影院;三層九曲安瀾·水電搖籃,設置劉家峽水電站、31黃河水電站、世界水利水電博覽展區;四層中華圓夢·黃河攬勝,設置黃河風光掠影、黃河三峽旅游區規劃、炳靈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尾廳等展區。
劉家峽大橋:三鄉水域奇觀
劉家峽大橋是甘肅省第一座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和單跨度最大的公路橋梁,徹底結束了國道213線永靖、東鄉靠黃河渡輪擺渡晝通夜閉的歷史。這座大橋,在東鄉縣河灘鎮、考勒鄉、董嶺鄉“三鄉”的水域內,是連接河灘和考勒兩個鄉鎮的樞紐型橋梁,位于考勒鄉奔馳溝的折達公路之上。大橋南北走向,全長568米,為西北地區最大跨度的懸索橋,被當地群眾稱之為“奔馳溝大橋”,奔馳溝兩岸設置觀景平臺,供游客觀賞庫區風光。在東鄉縣4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內,劉家峽大橋,已經成為了大家眼中的“高原平湖明珠,‘三鄉’水域奇觀”,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賞景看“海”、拍照打卡。這里,亦變成了東鄉縣域內的一張旅游名片。
東鄉縣達板鎮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園:打造集生產生活、商貿物流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達板工業園位于東鄉經濟開發區內,在原有的蘭亞鋁業、金強集團、東達面業、達板電站等產業發展基礎上,通過“企地聯動”招商引資、以商招商、聯合招商等模式,打造新型建筑材料、民俗用品、農副產品加工、針織加工等集生產生活、商貿物流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特別是去年成功引進了金強電纜、金銀花加工、方大百泉馬鈴薯深加工、進祥糧油、伊康源肉聯加工等 24 家企業,項目投入資金 19 億元,為后續產業園的壯大發展和整體輻射帶動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1 年以來,產業園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 239 萬元,產業園新增投資企業 3 家,分別為甘肅方大九間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甘肅成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甘肅傳田食品有限公司。入園企業實際到位投資額共計 1.334 億元,2022 年已到位投資 2217.36 萬元,吸納就業 3 個月以上人口 71 人,其中脫貧人口 12 人,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帶動人數 4500 人。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園通過提質增效原有企業、招商引進企業、開辟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能開發 9000 余個就業崗位,可基本滿足每戶 1.5 人穩定就業,將有效解決沿洮河經濟帶 6000 多戶計劃搬遷群眾的穩定就業問題,實現“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感受生物演化的萬變奇妙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于2003年建成開放,占地面積135畝,建筑面積23085平方米,分為一、二、三號館三個獨立建筑,其中一號館為臨夏地質館,二號館為生命進化館,三號館為和政化石陳列館。館藏各類化石標本3萬多件,分三綱8目150個屬種,其中一級品43件,二級品176件,三級品804件,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距今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馬化石、鏟齒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馬化石、巨鬣狗化石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相繼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綠色單位建設環境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政科研基地;榮獲2012年度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獎。
走進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輝煌與悲壯,思維將飛躍歷史的時空隧道,去感受生物演化的萬變奇妙與大自然變化的豐富多彩。
布楞溝村:昔日貧窮小山村煥發出勃勃生機
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地處東鄉縣北部干旱山區,全村轄4社,71戶355人,是純東鄉族村。全村總耕地面積為1146 畝,人均 3.6 畝。布楞溝,是東鄉語“懸崖邊”的意思,它的名稱折射出了布楞溝村自然環境的嚴酷惡劣和群眾生活的艱難。曾經的布楞溝村是全縣生態最脆弱、基礎條件最差、群眾最貧困的地區,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高海拔山區于一體,群眾處于全縣最偏僻、居住最分散、條件最惡劣的地方,吃水、行路、住房、上學、就醫、增收“六難”問題十分突出。2012年人均純收入只有 1624.1元,比全縣水平低 809.9元,比全鄉水平低 445.6 元。
2013年2月3日,對布楞溝村群眾來說是終生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布楞溝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調研指導扶貧開發工作,并作出了重要指示,囑托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上下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近年來,縣鄉村三級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苦干實干,以加快基礎建設為重點,以提升公共服務為切入,以培育富民產業為支撐,以激發內生動力為核心,強力推進布楞溝村扶貧開發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經過九年多的不懈努力,全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六難”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布楞溝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富民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社會事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2014 年布楞溝村在全縣偏遠特困村中率先實現了脫貧,總書記“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實處。
現在的布楞溝村自來水全部入戶,折紅二級公路穿村而過,水泥硬化路通到各家門口,修建了 56戶新農村,建成了設施齊全的布楞溝小學、村級活動場所,配套了文化室、衛生室、便民超市等。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工程,整修梯田 4100畝,累計完成造林6750畝。積極發展富民產業,成立 4 家養殖合作社,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275人次,基本覆蓋了全村的勞動力;建成運行了占地 11 畝的 6 座黑木耳種植大棚。建成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村史館。2021年,按照鄉村振興總要求,村道提升、污水處理廠改建、上下水管網優化、天然氣入戶、強弱電管道埋設等工程全部完成。同時,提升改造了村史館周邊 13 戶民居,建設完成 7處體驗館(水文化、手工制品、石磨、搟氈、油馃馃等)、1 處農耕體驗場所、4 處景觀廣場。2021年底,布楞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23元,是 2012年收入的 5.4 倍,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昔日貧窮的小山村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全村群眾發自肺腑的自覺行動。
臨夏技工學校:職教培訓行業新躍升
臨夏技工學?;I建工作從 2018 年 10 月開始,于 2019年 4 月在臨夏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臨時掛牌試運行,租賃臨夏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部分校舍面積及教學設施,開展教育教學活動。2021 年臨夏州公共實訓基地建成后,在此基礎上整合共享相關資源,正式單獨掛牌運行。技校規劃用地面積 251畝,總投資計劃總投資 3 億元,其中教學實訓設備 8000 萬元。
2021 年 12 月,臨夏州人社局、濟南市人社局、藍翔技師學院、臨夏技工學校共同簽署《對口協作辦學協議》,2022 年在臨夏州委州政府的安排下,由州財政局、鄉村振興局聯合下發《關于下達 2022 年濟南市東西部協作資金的通知》,分配臨夏州人社局東西部協作資金 1400萬元,用于臨夏技工學校(山東藍翔技師學院臨夏分院)實訓設備購置。
截至目前,由臨夏技工學校向山東藍翔技師學院輸送參加各類技能培訓人數為 236 人,山東藍翔技師學院在臨夏州當地培訓總人數 1152 人,合計總人數 1388人。
百億益農國際鮮花港:樹立中國花卉產業新標桿
臨夏州臨夏市與濟南市市中區聯手打造了臨夏市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著力優化發展“五大園區”為統攬,花卉、西瓜、樹莓、牛羊四大產業為主導,“五小產業”為有效補充的“高精尖”現代農業,努力爭當推進鄉村振興和產業上檔升級的排頭兵。
項目總投資 6.4 億元,主要建設 18 萬平方米高新智能溫室,配套通風、溫度自動控制系統、水肥循環消毒灌溉系統、現代化溫室生產物流系統和 PRIVA 計算機自控系統等高科技設施,打造與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花卉生產基地,達到歐洲同期、國內領先水平,鮮花港已種植玫瑰種苗 128 萬株,種植品種玫瑰 10 種。項目平均每天可產出 20 萬枝鮮切玫瑰,月產值可達 1500 萬元,年產值為 1.8 億元。
通過濟南市市中區和臨夏市人民政府的積極協調,為建設臨夏市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支持加快臨夏市現代農業發展項目的盡快落地,濟南市市中區注入 2022 年東西協助區級資金 1000 萬元,2023 年東西協助區級資金 600 萬元,為后續牡丹的保種、育種、現代化種植、產品開發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相關政策資金,形成國家、地方共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機制。同時與東部積極合作,整合兩地各類金融資源,探索建設一批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的金融服務機構,為不同成長階段現代化農業企業提供全方位資金服務。
截至目前,該項目的實施,將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在高新科技展示、環保可持續發展、高效能生產、品牌化銷售等方面為中國花卉產業樹立新的標桿,同時將引進的鮮花品種及控制系統等先進技術逐步轉化利用到牡丹、芍藥等本地品種上,與當地文化特色和鄉村旅游有序銜接,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將吸納當地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達產后能提供約 5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農民 300 人成為產業工人,年收入可達 4.5 萬元,為鄉村振興工作做出貢獻。
臨夏市樹莓產業基地:打造現代智慧農業基地
為進一步加快鄉村振興建設,依托大莊村千畝城市農業基地著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2000 余畝大棚種植、82 棟果蔬采摘園、樹莓基地等產業,結合農產品加工主題,打造工業旅游精品路線,實現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累計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 735.7 萬元,由濟南市市中區共建臨夏市農業現代產業園,實施臨夏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項目,主要通過興修道路、栽種花木、打造特色文化墻等,全方位加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農村建設步伐,著力發展以休閑觀光采摘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并引進水蜜桃、葡萄、火龍果、大櫻桃、小甜瓜等高端水果,發展“高精尖”設施農業,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目前,有236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方式加入樹莓基地合作社,土地每畝每年穩定收益 1800 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15萬元,為300多名群眾解決就近就業的問題,實現人均增收3000 余元。引進東部企業臨夏市山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折橋鎮樹莓產業園,采取“合作社+農戶+企業”的運營模式,項目總投資 3.48億元,占地1000畝,分三期建設。一期項目占地 448.6畝,分為大田種植區、智能聯動溫室及中控中心、冷鏈設施和其他附屬區域建設?;啬壳坝?00畝露天種植區、30畝現代化智能聯棟溫室區、冷鏈保鮮庫三大功能區域,實現了科學有效灌溉、精準合理施肥、速凍處理果品,幼苗培育培植為一體的現代智慧農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