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通車活動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立成出席活動并宣布隧道通車,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主持活動,市政協主席雷杰,市委副書記邊祥慧,市領導蔣曉光、王宏志、譚延偉、呂濤出席。
孫立成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為工程建設付出艱苦努力的全體建設者致以崇高敬意,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濟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各界廣大市民朋友表示衷心感謝。他說,在歡慶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備受矚目的“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車,實現了黃河天塹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歷史性突破。這是濟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在濟南城市發展史、黃河流域跨黃通道建設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孫立成表示,作為黃河流域首條公軌合建交通隧道和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濟濼路隧道通車將有力助推濟南從“大明湖時代”跨入“黃河時代”。這條跨河動脈昭示出濟南高質量發展的美好前景,隧道打通了連接主城區和起步區核心區的關鍵節點,暢通了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將為濟南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推動起步區建設全面起勢,注入強勁勢能。這條跨河動脈彰顯了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隧道通車后市民開車最快5分鐘可穿越黃河,地鐵開通后2.5分鐘可穿越黃河,極大方便了黃河南北兩岸居民的快速出行、綠色出行、安全出行。立足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希望運營單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質高效管理,持續完善配套,努力打造展示濟南形象的新窗口。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廣大參建單位要以隧道開通運營為契機,抓好新一批跨河橋隧建設,努力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濟濼路隧道連接主城區和起步區,全長約4.8公里,總投資66.68億元。采用市政道路與軌道交通合建的方案,上層為雙向6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交通預留空間。該工程是黃河流域首條公軌合建、直徑最大的交通隧道,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隧”。該工程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負責投資建設,中鐵十四局集團作為EPC聯合體牽頭單位,聯合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組織設計、施工。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將對濟南籍小客車、公交車(含班線客運公交化改造的區際公交)免費通行。
工程自2017年底開工以來,省、市領導高度關注,多次蒞臨施工現場調研指導;相關區縣、管委會、市直部門全力支持,及時協調解決問題,提供高效要素保障;各參建單位克服技術難度高、施工工期緊等因素,咬緊目標,攻堅克難,特別是去年以來,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與時間賽跑,搶工程進度,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點,飽和施工,歷時45個月的緊張建設,順利實現了竣工通車目標。
巨龍穿黃,潮起大河之畔。濟南城市建設集團將以此次通車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加壓奮進,在抓好通車橋隧運營的同時,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在建跨黃橋隧建設,堅決打贏重點項目攻堅戰,為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快起步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再立新功。
“萬里黃河第一隧”
穿越“懸河”,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通道建設成功案例
黃河九曲十八彎,自亙古,千里奔涌而來。黃河到達濟南濼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城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是一條罕見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懸河”。
2019年9月開始,“黃河號”和“泰山號”兩臺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先后始發掘進,首次開啟人類歷史上對地上“懸河”的偉大穿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表示,“這是一條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高質量隧道”。項目的成功建設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通道建設方案選線提供了有力依據,形成的超大直徑盾構適應性選型配置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和數千名員工的艱苦努力,東線隧道于2020年10月30日率先貫通,西線隧道隨后貫通。根據前期有效掘進時間統計,平均每天平穩掘進10.8米,創造了同類隧道施工的最新紀錄,充分展現出交通人“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志和“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無畏堅韌。
強勢助力“北起”,為“未來之城”“希望之城”提供堅強交通支撐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起步區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濟南市交通運輸部門圍繞《關于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的意見》,全力推進公路、鐵路、機場和水運等項目建設。其中,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項目就是實現助力起步區建設和濟南新一輪規劃發展及新舊動能轉換的標志性工程。
濟濼路隧道是一條全天候通行的交通干道,毗鄰的濼口浮橋遇到黃河洪峰、冰凌需要拆除,過往車輛因此繞行建邦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大橋成為了歷史,為我市構建“北起”城市發展新格局、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更加堅實的交通支撐,同時對引領城市發展,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體系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濟南市現有過黃通道14處,在建和擬建12處。“十四五”期內,全市將形成26處過黃通道布局,屆時市區過黃通道數量將實現翻番目標。濟南主城區過黃通道平均間距僅約3公里,在所有黃河沿線城市中位居前列。
攻克施工難點,多項世界領先關鍵技術
濟濼路隧道項目是目前黃河上首條公軌兩用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隧道開挖直徑15.76米,是英法海底隧道的近2倍。項目穿越地層為黏土和粉質黏土層,泥漿處理難度高,刀盤易結泥餅,排泥吸口易堵塞。同時項目還面臨著深基坑、淺覆土、大直徑、高水壓等施工難點,項目推進中,多項國際頂級技術被應用到施工作業中,一一攻克施工難題。
首創高度可調節箱涵技術,節省工程投資。隧道為公軌合建,斷面布置緊湊。為保證道路及地鐵的通行限界,研發了高度可調節預制箱涵,實現路面板結構標高的調節以消除盾構隧道的施工累積誤差,減小隧道直徑,節省工程投資。
國內首次以淺埋明挖基坑方式穿越運營高鐵橋樁。通過基坑分期施作、提高基坑支護剛度、加深圍護樁長度、隔離基坑變形、以明挖暗埋結構側穿石濟客專和邯膠聯絡線高架橋樁等措施,將隧道施工對運營高鐵的影響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減小了隧道的規模,增強了交通功能。
道路與軌道交通機電系統獨立設置,功能完備。為確保道路與軌道交通的運營可靠及穩定,二者的機電系統完全獨立設置,防災救援設施完善。同時對各自的設備管理區域進行適當分隔,做到管理界面清晰,互不干擾,運營養護方便。
黃河文化為根脈,打造“幸福樹”“星空頂”
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設計方案以黃河文化根脈為基,黃河之“光”為“場”,融合黃河歷史、文化、自然、藝術等表現黃河兩岸是我家。“黃河根脈歲歲安瀾”主題設計定位為城河相融,動靜相融,蘊含“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讓黃河隧道藝術空間景觀和自然互為補充。設計中借黃河水紋傳統紋樣,將黃河文化與自然生態中的場地、色彩、光影結合,再造了黃河地形與黃河流動的自然之美,描繪了新時代黃河畫卷中詩情畫意的城市底蘊。
保持隧道主體工程結構不變,通過增加裝飾,實現整體設計提升。隧道南北出口聲屏障以“歲歲九曲彎”和“歲歲安瀾”為設計主題,以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呈現,夜晚還將呈現“日出黃河”的燈光效果。添加“流動”與“水紋”的造型體現了黃河穿越之美,在隧道內采用3D打印貼膜工藝繪制白楊樹(寓意堅韌、表達力求上進的精神),以緩解駕駛員視覺疲勞。同時以黃河星空為題,中間段頂部弧線的燈光表現黃河穿越之感,暖色照明設計表現,感受黃河星空光線流動之美。